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矿产资源支撑——论如何妥善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矿产资源保障之间的关系

   日期:2019-09-12     浏览:1005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形象地把矿产资源称为工业的“粮食”和“血液”。

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矿业的发展为五千年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中华文明的延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面对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封锁,正是因为国家高度重视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有了石油、煤炭、铁矿石等矿产资源的有力支撑,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打下发展的基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和开采的能力与水平不断提升,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品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

绿色矿山建设见成效

近十多年来,我国矿业行业开始逐渐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2005年,原国土资源部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强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以治理“小散乱”、淘汰落后产能、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有效减少了矿山企业个数,在优化矿山开发布局、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改善矿山安全生产状况和矿山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推进了矿业行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了矿产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许多地方通过这次矿产资源整合,达到了“矿山个数明显下降、产量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到了2007年,原国土资源部又超前谋划,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出并倡导发展绿色矿业。随后几年时间内,原国土资源部大力推行绿色矿山建设,先后四批共批准了661家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并探索形成了矿山地质环境生态化、绿色开采、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矿地和谐、智慧矿山等多种绿色开发新模式。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实现了从概念到理念再到共识和行动的跨越,矿业行业正向绿色化、生态化方向迈进。

正是由于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我国才逐步探索出了“保护与开发并重”“矿业与环境协调”的绿色矿业发展新路子,才为彼时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重要支撑,保证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矿业经济贡献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了30%。2017年,全国规模以上采矿业企业、矿业相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企业单位数量、资产总计、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工业总量的24.9%、44.4%、35.7%、34.1%、26.7%。同时,矿业及其相关工业从业人员数量巨大,为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我国在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通过进一步推动矿产资源整合、关小上大、弃旧扬新,促进了矿业行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升了矿业行业整体形象,为新时代矿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同样重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部署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正发生着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资源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矿业行业责任重大,既要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又要保障资源安全,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虽然更加突出了生态的重要性,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但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显而易见,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并不矛盾,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的,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通过绿色高质量发展来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使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其实,对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的关系问题,党中央早就有明确定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我们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的是以比较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

发展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保障,而发展经济必然离不开矿产资源的支撑。无论是到2021年也就是建党100年时把我国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还是30年后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都需要通过高质量发展来实现,仍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来保障。

但需要指出的是,一些部门、一些地方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入,甚至把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严重对立起来,认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就是在损害生态环境,就是在破坏生态文明建设,动不动就关掉辖区内所有矿山。

譬如,目前的砂石骨料矿山。因为其为露天开采,开采过程中势必会剥离覆盖层,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许多地方在环保风暴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首要关闭的就是砂石骨料矿山。而砂石骨料又是一个区域性很强的大宗产品,辐射和服务半径有限,盲目关闭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砂石骨料严重紧缺,价格飞涨,各项工程建设进度受阻,工程质量也无法保证。

当前许多地方的砂石骨料,已成为奇货可居的紧俏商品,有的地方价格已突破200多元/吨,正在蜕变为扰乱市场的一大“杀手”。一些地方简单地为了环保而环保,不顾当地发展需求,盲目地“一刀切”,随意地关停砂石骨料矿山,进一步加剧了砂石骨料供应紧张。

铁矿山也是如此。我国作为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对铁矿石缺乏话语权一直饱受诟病。原本我国铁矿石资源就不足,对外依存度高。2018年12月以来,随着国内铁矿石产量的锐减、国际铁矿石进口量的增加,国际铁矿石价格暴涨。截至8月底,铁矿石价格涨幅达100%,达到了5年来的最高点。虽然此番暴涨与国际上几个铁矿石巨头产量下降有关,但与国内铁矿石供应量严重不足也有莫大关系。

针对把矿业开发简单等同于损害生态环境,在环保督察过程中随意关闭矿山企业的现象,生态环境部多次强调,要严防“一刀切”,并把“一刀切”列为督察范围。但在环保问责的高压下,许多地方的“一刀切”现象仍然屡禁不止。2018年6月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就建筑砂石料供应保障的问题多次作出批示,各地要深刻认识保障建筑石料供应对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敢于担当、主动作为,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把做好全省建筑石料市场供应保障工作落到实处。近日,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又发文明确,各地要结合露天矿山综合整治和绿色矿山建设的要求,支持帮助合法有效已停产的矿山尽快恢复生产。

可以说,一个资源随处可见、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小砂石,竟然在一些地方一夜之间价格飞涨到每吨二三百元,成为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绊脚石”,并引起了省级层面领导的重视,其个中原因很值得反思。

更令人担忧的是,还是我国的矿产资源安全保障问题。我国的矿产资源禀赋条件本身就不好,人均占有矿产资源量也不足,许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大宗矿产品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矿产品供应缺口多年来一直靠进口来维持,其中,石油、铜、铁矿石、钽、银、硼、铝、钛、锡、铌、镍、铬、锂、锰、铀、铂族元素等矿种的进口依存度已经达到50%,个别矿种已经超过了70%。2018年我国矿产品进口总额达到了3万亿元,如果国际矿产品价格持续上涨,我国2019年矿产品进口总额可能会突破4万亿元,这一数字将达到我国GDP的4%以上。我国能否可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要的矿产资源,将直接关乎我国经济社会是否能够持续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否能顺利实施。

手中有粮心不慌。只有把矿产资源安全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才能有信心有能力立足国内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资源安全。

实际上,党中央、国务院对资源安全问题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强调,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并明确指出构建集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等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其中,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开采和综合利用水平。

2014年6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政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随后的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又专门就石油发展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立足国内,在未来若干年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努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于资源的需求,是为了提高国家政治、经济和外交的国际竞争力,是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伟大复兴。国内资源储量是我国资源安全的“压舱石”。为立足国内,提高矿产资源保障程度,通过组织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我国矿产资源“寅吃卯粮”的局面刚刚缓解,可近年来,在环保风暴下,许多勘查项目因生态环保原因被迫中断,一些原先设定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相继撤销,还有一些正在开发的矿山(油井)因在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红线内而被迫退出,导致这几年新发现的探明储量增幅下降,原来发现的储量又大幅“锐减”,好不容易才改变的“寅吃卯粮”现象又有所显现。

“当前我国的矿业形势依然相当严峻。自2013年以来,国内地质勘查投入持续下滑,2018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174亿元,同比减少12.4%。有色金属矿山投资自2014年以来连年下降,2018年在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止跌企稳的情况下,矿山投资仍比上年下降。”8月28日,在第二届全国矿山资源-环境-生态修复大会暨中国地质学会矿山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4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建议,要加大探矿增储力度,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实现资源集约开发,着力建设绿色矿山。

事实上,近年来,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之所以连年下滑,除了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制度影响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受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的制约。近年来,许多地方和相关部门把生态文明等同于生态保护,把生态保护又简单地理解为多划生态保护红线、多设立保护区,并严禁包括矿产勘查开发在内的一切活动。而许多矿产资源基地又多与生态红线和各类保护区重叠,看似是大量的空白地,地勘单位却无地可探、矿山企业却无法开发。

“矿产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家应根据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严格控制各类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范围,不能盲目贪大求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建议,现在的绿色勘查和绿色开发技术完全可以满足生态保护的需要,生态保护红线、各类保护区内也可以开展必要的公益性矿产勘查活动,尤其是国家紧缺急需的战略性矿种,可以由国家出资进行先期勘查,摸清资源家底。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科学开采。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已经发现生态保护红线方面存在的问题。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专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的函,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司、生态环境部生态环保司随后印发了生态保护红线评估有关材料的函,要求按照保护优先、重点识别、实事求是、纠偏优化的总体要求,科学评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合理有序进行调整,确保红线权威、科学、可执行。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矿业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许多新型能源、新兴产业、生态建设和民生保障等原材料和产品来自矿产品,对资源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并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要打造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时代中国矿业发展升级版。”有关人士建议,要在开展好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基础上,继续加大找矿力度,进一步优化调整结构,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为矿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基础和内在动力。

摘自《绿色矿业发展指导中心》

2019年9月11日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入会流程  |  矿联简介  |  网站管理制度  |  组织架构  |  章 程  |  缴纳会费  |  会员制度  |  缴费标准  |  联系方式  |  副会长单位  |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