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进入多维驱动时代

   日期:2019-08-05     浏览:1024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也意味着,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日,以“开放、绿色、合作、共赢”为主题的第二届扎赉诺尔论坛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召开。论坛围绕“一带一路”、产业转型、生态文明、中国矿业绿色发展等主题做了分析研讨,并重点针对北方高寒地区矿山生态修复的新需求、新模式,从政策到技术进行全链条梳理。蒙草集团矿山生态修复研究院在此次论坛上揭牌成立。
      新时代北方矿山生态修复的迫切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内蒙古期间强调,要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领悟,加深党中央对内蒙古战略定位的领悟,加深对自身职责的领悟。
      而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绿色内蒙古建设。把生态保护建设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推进“一湖两海”综合治理。推进自然保护区内工矿企业退出、矿山环境治理,推进绿色矿山、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建设,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完善自治区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绿色发展差异化考核与奖补机制。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开展区域空间环境承载和适应性评价工作。
      对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来说,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转变矿业发展的旧模式,寻找矿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就是要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以科技创新成果助推矿业实现绿色发展。
      扎赉诺尔,作为缘矿而建、依煤而兴的典型工矿区,有着近120年的煤炭开采历史,为内蒙古工业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是内蒙古煤炭工业的摇篮,同时也有力支撑了国家能源建设。但长期以来的无序开采,使煤炭开采区的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进入新时代,作为国家首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扎赉诺尔坚持“开放兴区、工业富区、文化强区、旅游名区”发展战略,大力实施露天矿综合治理,推进边境旅游和全域旅游,推动资源型产业绿色转型,全力构建开放型绿色经济新体系。近几年,扎赉诺尔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全区重点工作的首位,将露天矿地质环境治理纳入呼伦湖生态综合治理重点工程。
      为真正实现建设绿色矿山,能够切实破解矿山生态修复及地质环境治理建设领域的关键技术难题,使研究成果更好地得到推广实施,扎赉诺尔区政府与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了扎赉诺尔区露天矿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通过项目的推进,改变了周边生态环境,改变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2018年,蒙草集团组建了矿山生态修复研究院,主要依托扎赉诺尔露天矿,集科研、科普教育、展览展示功能于一体,为高寒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可参考的样本和范例,带动高寒地区露天矿的生态修复工程,引领带动矿业走绿色发展道路。
      此次论坛上,绿色矿山推进委员会与蒙草矿山生态修复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蒙草集团矿山生态修复研究院的成立,对于扎赉诺尔乃至整个内蒙古地区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实现矿业人的“绿色矿山梦”;是国家期待的“科学发展梦”,是对成立的蒙草矿山生态研究院科研人员充分的信任和莫大的鼓舞;更是为守护好祖国边疆的亮丽风景线奠定基础和贡献力量。而这种合作模式也将在全国范围起到示范推动作用。
      矿山生态修复需要解放体制机制
      原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绿色矿山推进会高级顾问关凤峻表示,新时代的矿业发展遇到新的问题。生态环境要求提高是全球矿业都要面对的,而我国矿业生态环境要求高,基础差,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矿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不只是市场需求波动的周期问题,是长期的基本层面的问题。我国矿业只有一条道路,即走绿色矿业发展之路。
      相较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矿山修复,我国对矿山修复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后才初步形成一定的规模。随着世界各国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我国也开始注重矿山修复工程,加大矿区的生态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超1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安排资金超300亿元,地方财政和企业自筹资金近700亿元;全国累计完成治理恢复土地面积约92万公顷。
      虽然我国生态修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现有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尤其是露天矿山的治理迫在眉睫。露天矿坑往往是造成灾害的隐患,是很多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重要诱因。同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制度体系不完善、社会参与度不高、技术创新不足、量化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需要从制度政策上进一步推动矿山生态修复,从技术上综合多种技术手段,改善矿区环境,加快恢复绿水青山原貌。
      关凤峻在他所倡导的开发式治理新模式中提出,要以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思路去实现矿山生态修复,具体操作是为修复矿山所在的市县政府做好规划、项目,与社会投资者(地勘单位、专业化公司等不设资质限制的单位)签订恢复治理\生态修复合同,理性分解责任、层层压实责任,形成有序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而在蒙草集团最新组建的矿山生态修复研究院背后,有一个实力强劲的团队为其提供智力支撑,这个团队就是由绿色矿山推进委员会联合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35名院士,以及行业领域内超过50名高级专家组成的突出人才优势团队,可以为蒙草矿山生态修复研究院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撑。
      绿色矿山推进委员会会长史京玺表示,绿色矿山推进委员会有专业研究院和大数据信息平台,可以实现与蒙草集团的矿山生态修复研究院共享。同时,绿色矿山推进委员会是服务全国的社会团体,在全国多个省份有绿色矿山建设的项目分布点,可以为蒙草集团矿山生态修复研究院选取土壤、植被等样品做资料靶区。
      谈到蒙草集团矿山生态修复研究院对全国范围的矿山生态修复的影响,史京玺表示,全国矿山生态修复范围广,任务重,仅仅依靠少数单位来完成是不现实的,需要成百上千个专业队伍或团体来共同做好这件利国利民的事情。绿色矿山推进委员会服务于全国各类矿种的绿色矿山建设和生态修复,愿意和全国更多的像蒙草矿山生态修复研究院类似的组织合作,共同服务支撑矿业可持续发展,在共同完成矿山生态修复任务中实现人、财、物的共享、共赢。
      探寻新时代矿山生态修复大趋势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先生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打破了物理、数字和生物领域之间的界限,技术发展速度超过了历史任何时期,对各国各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彻底改变了整个生产、管理和治理体系。
      实施生态修复就必须要用科学的方法。近几年,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等新技术的确给矿业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
      事实也正在逐步验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包括矿山生态修复在内的资源治理体系的颠覆和重塑。
      在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绿色矿山推进会高级专家陈丛喜分享的一份“基于矿业大数据和遥感信息的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方案”中提到,利用大数据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沿岸废弃露天矿山(含采矿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进行综合整治;将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有机结合,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立足生态系统完整性,进行统筹部署。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两岸各10千米范围内废弃露天矿山治理任务,同时利用大数据和遥感信息技术,确保治理工作在保证地质环境稳定的基础上,修复和提升土地资源利用价值,结合植被恢复和山体修复,最大限度减少裸露地面,增加绿化面积。
      蒙草集团矿山生态修复研究院自身也有着在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开发方面的积累和成就。蒙草矿山生态修复研究院依托“乡土草种业+生态大数据”,提供矿山、边坡生态修复“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拥有种质资源2000多种、5000余份,植物标本2000多种、33000余份,各类土样400000多份;拥有系列产品和服务蒙草生态包、蒙草植生袋、蒙草植生毯、生物网格、蒙草喷播、土壤改良等。同时,蒙草矿山生态修复研究院的生态修复技术利用大数据计算实现了产品、技术、质量、服务的标准化输出,便于全国推广应用。在标准规范方面,该院形成了一系列地标、行标及国标。如《北方草原区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技术规范》《荒废土地恢复草原植被技术规程》《退化草地修复技术规范》等。在专利技术方面,该院拥有如《彩色生态护坡砌块》《植物绿化生态袋》《植物保护草席》《高寒地区湿陷性排土场陡坡防护方法》《用于南方高海拔地区道路边坡修复的植物组合及方法》《高海拔地区草山草坡小面积石漠化秃斑修复工艺》等多个专利成果。
      事实证明,生态领域延伸出的新动能、新业态,恰好成为生态数字化转型——“种质资源+生态大数据”模式的推动力。而蒙草集团倡导并持续致力于“先数据、后配方、再修复”的模式,或许正在成为在生态大数据平台的指挥下的生态修复领域的“风向标”。

 

来源《中国矿业网》2019年8月2日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入会流程  |  矿联简介  |  网站管理制度  |  组织架构  |  章 程  |  缴纳会费  |  会员制度  |  缴费标准  |  联系方式  |  副会长单位  |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