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绿色勘查的四大要义

   日期:2019-07-26     浏览:524    
       绿色孕育生命,绿色代表希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我国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引领我国迈进了绿色发展的新时代。

地质勘查是整个矿业的基础和上游产业,能否实现绿色勘查将直接影响整个行业的绿色发展,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大局。近年来,在自然资源部的大力倡导下,越来越多的地勘单位创新勘查理念,改进勘查技术,自觉实施绿色勘查,探索出一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绿色勘查之路,不仅拓展了地质勘查的空间,还提高了地质勘查的生命力和支撑服务国民经济的能力。

理念创新,绿色勘查的关键

在党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如何处理好“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自然资源部门和地勘行业面前的现实问题,实行绿色勘查成为大势所趋。

近年来,很多地勘单位都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发展绿色矿业,在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开展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中,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严格矿山开发准入管理,强化矿山地质环境源头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了大自然的保护者。

技术创新,绿色勘查的根本

技术创新是绿色勘查之本。要想把生态保护理念落实到勘查全过程,尤其是从源头减少和控制矿产勘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变“先破坏,后治理”为“少破坏,少治理”或者“不破坏,不治理”,必须依靠先进的勘查技术、工艺和方法。

图片1 

绿色勘查的核心是用对生态环境最小的扰动来保证地勘工作的保质保量完成,通过少修或者不修路、少挖或者不挖槽探、最少的机台面积,来最终实现既要保护好“绿水青山”,又要找到“金山银山”。要实现这一目标,做到工作标准不低、工作质量不降、找矿效果突出,生态环境又好,就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用先进的设备、技术、工艺来改造提升地质勘查工作。

绿色勘查,技术先行。绿色勘查是一项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严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既需要先进的理念来引导,又需要科学的规范和标准来约束,更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来保障。加大科技攻关,多研发适合绿色勘查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绿色勘查才能持续推进,取得实效。

坚持不懈,绿色勘查的保障

绿色勘查是一项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严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真功实做,持之以恒。抓好绿色勘查,难在坚持,贵在接力,必须坚定信念,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一茬接着一茬干,才能开拓出绿色勘查的新局面。

绿色发展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全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探索自然规律、发现资源宝藏为己任的地勘行业,应该也更有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在前列,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推动绿色勘查,工作做到哪儿,服务延伸到哪儿,就把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呵护自然的文明风尚带到哪儿,和当地政府、群众一起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使地质勘查工作成为矿业领域保护生态环境的开路先锋和形象大使。

和谐双赢,绿色勘查的目的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就是在泽被后世。在我国环境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上限的严峻形势下,如何从矿业的源头即矿产勘查抓起,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导,摒弃“先破坏,后治理”、“找矿成果至上”的传统勘查理念和方式,真正做到生态保护与找矿成果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矿产勘查的重中之重。地勘行业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贯穿和体现于地质勘查项目立项、设计、实施和验收全过程、各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最大限度地减轻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担,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既要找到大矿变“青山”为“金山”,又要生态至上使“金山”更青、更绿,还要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得到实惠。绿色勘查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党和政府满意,让所在地群众满意。地勘行业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努力做先进理念的领跑者;要坚持推行绿色勘查,努力做建设美丽中国的践行者;要坚持依靠创新驱动,努力做保护生态和保障资源的双赢者;要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做大自然的呵护者。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中国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我们应该从你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简单容易的做起,大力推进绿色勘查,探寻金山银山,留住绿水青山,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来源:中国矿业报网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入会流程  |  矿联简介  |  网站管理制度  |  组织架构  |  章 程  |  缴纳会费  |  会员制度  |  缴费标准  |  联系方式  |  副会长单位  |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 新ICP备190001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