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形势回顾与展望
日期:2019-06-03     浏览:769    
        一、2018年地质勘查行业形势分析
        中国地质勘查活动指数回到2006年水平
        2016年,虽然探矿权出让收益大幅提升,但我国勘查投入、勘查人员等下滑明显,直接导致勘查活动指数下降,比2009年高峰时期下降50%。2017年,我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下降20%,探矿权出让收益降幅达80%,中国地质勘查活动指数进一步减少。2018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174亿元,同比下降12.4%;探矿权出让收益同比下降70%,钻探工作量同比下降10%,中国地质勘查活动指数回到2006年水平 。
        地勘人员小幅减少,职工收入稳步增加
        据统计,2018年,全国从事非油气地质勘查工作的单位(以下简称“地勘单位”)
                                                                                                     图片2
         图1 2006—2018年我国地质勘查人员及劳动报酬变化情况
        在职职工39.32万人(不含原武警黄金指挥部),较上年减少8.2%。其中:地质勘查人员19.61万人,较上年减少7.5%。全国地勘单位总收入1619.34亿元,较上年增加0.64%。其中:地质勘查业收入608.75亿元,较上年增加1.31%;工程勘察与施工收入574.19亿元,较上年增加13.78%。地勘单位职工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18年全国地勘单位在职职工收入从2006年的1.97万元,逐年上升,达到8.68万元,同比增长14.06%
        地质勘查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从2018年调查分析的9个省(区)30个基层国有地勘单位经济情况来看,其地质勘查业总收入由2012年的19.3亿元降至2017年的15.5亿元,降幅为20%,占比仅为总收入的18%。特别是矿产勘查类收入大幅下降,从2012年的10.4亿元降至2017年的5.6亿元,降幅为46%,占比仅为总收入的6.5%;而环境、农业、城市、民生、旅游等其他领域地质工作服务收入却稳步上升,由2012年的8.9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9.9亿元,增幅为11%,占比为总收入的11.5%。
        全国地勘单位总资产小幅上扬,勘查设备净值同比下降
        2018年,全国地勘单位总资产6491.3亿元,较上年增加10.97%;总负债3333.06亿元,较上年增加3.51%。地质勘查设备净值122.97亿元,较上年减少4.88%。
                                                                                                           图片3
         图2 2011—2017年我国地勘单位资产负债变化
        二、从供给侧推动地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近年来,为了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我国曾先后多次以“加减乘除” 的运算逻辑,提出了区域经济和产业格局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径,成为中国特色的“指挥棒”和“红绿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寻找经济、产业发展的新动力,培育新经济增长的模式,重点任务可以概括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就地勘单位的产业特征而言,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全部处于供给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地质勘查产品的供给质量与效率,扩大有效供给,力戒低端与无效供给。近年来,地勘单位通过“加减乘除”法,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产业转型升级,亮点纷呈、各有特色,有效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加法:补齐短板,扩大有效供给
        供给侧改革的“加法”效应关键是补齐产业短板,横向拓展地质勘查技术的应用领域,扩大有效供给,增加地勘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在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通过融合发展,实现服务延伸。山东省地矿局在“地质+”融合发展上实现服务延伸,建立与国土、海洋、水利、交通等部门及大企业大集团的长期合作关系,成立地质技术服务中心,把地质工作的服务支撑作用与政府所需、民生所盼、企业所求有效结合。
        加强地灾应急,保障服务民生。重庆市地勘局每年都派出400多名地质技术人员驻守各区县,深入地质灾害防治现场指导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山西省地勘局在吕梁市异地搬迁扶贫工作中,应用无人机快速测绘技术,直接服务当地建档立卡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浙江省第一地质大队与杭州市国土资源局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长期合作机制,得到自然资源部领导的肯定。
        服务旅游产业发展。山西省地勘局推动开展全省地质旅游资源调查工作,指导景区地质旅游线路规划建设;福建省地矿局编制《福建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助力福州、厦门、漳州、连城等地申报和建设中国温泉之乡。
        为特色农业提供技术支持。山西省地勘局完成全省主要盆地经济带1∶25万土壤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查明全省5 100多平方千米富硒土地,利用该成果与市县政府、企业合作,开发富硒小麦、富硒水果、富硒蔬菜等产品;福建省地矿局通过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助力寿宁县成为全国富硒产业开发示范县,使部分农业人口从中受益。
        支撑生态修复治理。山东省地矿局参与“山东省泰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方案的编制工作,为该工程纳入国家试点提供了强有力地质技术支撑。
        减法:化解过剩产能,盘活存量资源
        供给侧改革的“减法”效应关键是针对突出问题,化解过剩产能,盘活存量资源,释放低效率的资源要素,这是地勘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把化解过剩产能与国家重大需求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山东省地矿局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地质工作由全面找矿向战略找矿转变,调整优化矿产勘查结构,重点加大优势矿产资源勘查和紧缺矿产资源地质找矿工作力度;由粗放勘查向绿色勘查转变,调整优化勘查工作布局、勘查设计,研究和推广避免造成环境破坏的地质工作新方法、新工艺和新手段;山西省煤炭地质局由煤田地质勘探向新能源勘探开发转变,通过编制《山西省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规划(2013—2020年),为全省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加大地质勘查信息产品开发利用力度。福建省煤田地质局针对地质找矿进入“攻深找盲”阶段,提出“四下”找煤理论,建成原国土资源部龙岩煤田勘查科研基地、安溪煤矿野外观测基地,加大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青海省地矿局对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期未完全识别的地质资料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利用绿色勘查技术,首次在柴达木盆地深层发现厚大孔隙卤水钾盐,再造了一个“察尔汗盐湖”,躬身实践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察尔汗盐湖时所作的“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循环利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的重要指示。
        乘法:创新引领,培育发展新动力
        供给侧改革的“乘法”效应关键是用创新发展理念,培育地勘经济增长的“乘数因子”。这些因子是地勘产业转型升级的新空间、新方向和新动力。
        创新发展理念。浙江省地勘局通过“地质+”深化地质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设计国内首个集科考、旅游、社区、文化、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品——嵊州市通源乡地质文化村;山东地矿局通过开展郯城鲁地天沐温泉项目,创立“行业优势+特色扶贫”的精准扶贫模式,推动地质工作供给结构升级。
        以党建促业务发展。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开展以“引深创先争优,促进转型发展”为主题的公开承诺活动,各部门和经营实体围绕工作目标和经济指标公开进行挑战和应战,党的建设的触角延伸到全院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各个角落。该院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成为全国地勘系统基层组织党建工作促进转型发展的典范。
        大数据、互联网、遥感探测等新技术与地质勘查交叉融合。山西省地勘局利用地质大数据技术,构建省综改区潇河现代产业园区三维可视化的地层模型,开展动态数据监测服务,为综改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城市安全应急提供技术保障。河北省地矿局第五地质大队应用大数据、无人机遥感技术,为京津冀及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通过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推进矿地综合利用。河北省地矿局第二地质大队通过创新治理模式,打好废弃矿地利用“转型升级牌”,实现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土地复垦、生态农业、残留资源再利用、生态旅游开发、生态农业的综合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唐山市绿色矿业发展。
        除法:深化改革,激活市场化驱动效应
        供给侧改革的“除法”效应关键是为地勘产业发展排除体制机制的羁绊,激活市场化驱动效应,这是地勘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改革内部管理制度。陕西省地矿总公司将原“总公司-分公司”一级法人管理体系,改为“总公司-子公司”两级法人管理体系,给基层更多经营自主权,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西北有色地质矿业集团基于七大产业板块推行事业部改革,集团总部授权各事业部管理相关产业的各经营单元。总部是全集团的管控中心,管理范围包括战略管理、资本运营、经营监控、资源管理和业务服务等。事业部是经营管理中心和经营利润中心,由集团总部直接控制,对各大产业板块进行独立经营,成为各产业板块的经营运作中心、生产管理中心和技术支持中心,对各自内部的整体利润进行核算和监控。
        创新市场合作机制。山东省地矿局积极探索同政府、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针对市场前景好、前期投入资金不大的工程,山东省地矿局探索采取技术入股的方式,以技术服务代替资金投入,在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优质地下水勘查开发、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领域抢占市场。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辽宁省地矿集团按照集团化发展、专业化经营的原则,根据集团实际,按地质、能源、工程、矿业、多种经营五大产业,组建了五大专业化公司,迈出转企改制后全方位进军市场的第一步。
        三、地勘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论述,并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实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在此背景下,地勘行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建设对地质工作服务形成了巨大的需求
        每年暑期,我国多地发生暴雨,一些城镇几乎是逢雨必涝,市区能“观海”、街道可“捕鱼”、地铁看“瀑布”,成为这些城镇的内涝“风暴”线。这仅仅是城镇化建设遇到的很小一个方面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中地质工作的支撑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导致很多基础性规划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曾强调,城镇化是涉及全国的大范围社会进程,一开始就要制定并坚持好正确原则,一旦走偏,要纠正起来就很难了。城镇化不同于其他建设,房子造起来了,路开通了,水泥地铺上了,要走回头路就很难了。习近平总书记还谈到,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
        无论是规划、建设,还是管理,城镇化都要依赖于具体地质环境并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地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镇化规划布局的合理性,影响到城镇化建设管理的质量与水平,因此,推进各类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为新型城镇化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提供地质依据是必须要做的前置性和基础性工作。除了新型城镇化之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更需要地质工作的保驾护航。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地上与地下空间的结合,涉及住宅、办公、工厂、交通、能源、市政、通信等各个方面的融合,均需要进行工程地质勘察,查明地下空间结构涉及的地质问题,分析预测施工中可能造成的地质影响,给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地质“隐蔽工程”提供精准的安全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要求地勘单位提供优质的环境地质工作服务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进行了全面部署。十九大报告还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山水林田湖草统一修复治理、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素。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本身就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生态保护和修复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地质科学与自然资源管理的结合,地质工作要基于这个出发点,为解决生态欠账问题提供基础支撑。这是新时代赋予地质工作的使命,也是新时代地质工作承载的文化内涵。无论是环境保护和治理、农业生产、土地整治、矿产资源开发还是为满足万物共存、共荣的栖居环境而进行维护的地球生态系统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科学、规范的地质工作。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着地质工作的不断发展,地质工作内涵的丰富也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新作为,应该体现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去。
        脱贫攻坚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地勘单位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效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较快,但也面临区域、城乡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比较散,而且多处于比较偏远的山区老区,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好广大贫困地区优质的地质环境资源,增强绿色发展动能、形成绿色发展产业,实现贫困人群稳定脱贫、让人民群众共享绿色福祉,实现绿色富民、绿色惠民,需要地质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更是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道路、水利、能源、饮用水、地热以及衣食住行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地质工作的保障。富硒、富锌等特色农业发展、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推动农业经济提质增效,生态农业发展是地质调查工作服务脱贫攻坚的典型案例。开展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处置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开展这些民生地质工作,助力贫困地区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期地勘单位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领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为地勘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方案提出组建自然资源部,明确自然资源部承担全面支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职责,将履行山水林田湖草资源统一调查、统一整治修复,切实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在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背景下,地质工作不仅要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提供保障、为民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综合服务方案,同时还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各部门、各系统提供技术服务。因此,地质勘查行业的服务面越来越广,未来将逐渐形成服务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地勘市场主体。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
                                                                                                                                                                                                                                                                                             摘自《中国自然资源报》2019年5月23日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入会流程  |  矿联简介  |  网站管理制度  |  组织架构  |  章 程  |  缴纳会费  |  会员制度  |  缴费标准  |  联系方式  |  副会长单位  |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