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产地质界献礼建党百年的力作、新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总结100多年来全国及各省(区、市)矿产全貌及重要成矿规律的重大成果——《中国矿产地质志》系列志书研编完成阶段性任务。截至目前,已成稿志书187部,包括全国性矿种志书27部、省级志书77部、成矿区带志书15部、专题志书9部、专题图件59套。首批50部志书已公开出版,预计最终将形成200余部志书。
前不久,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举行《中国矿产地质志》首批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向社会发布了这一消息。
那么,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重要意义何在?本次研编工作有何特点?研编成果又有何应用价值呢?
填补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矿产资源翔实志书的空白
《中国矿产地质志》总主编之一、中国工程院陈毓川院士认为,矿业是中华民族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命脉。中国矿业发展是广大地质及矿业工作者长期辛勤劳动探索的成果。记录中华大地找矿、矿产开发历史和汇总过去矿产勘查成果,是矿业界大事,是矿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陈毓川介绍,我国曾在1906年出版了由顾琅和鲁迅合著的中国第一部《中国矿产志》,当时记录了30个矿种、1203个矿产地。从那时起,至今已过去115年。100多年来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由水深火热到“站起来”、到走向民族复兴,这其中,矿产资源功不可没。迄今,中国已发现矿种173个,新发现了众多矿产地,保障了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矿产需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矿产地质勘查与科研成果资料,但并未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因此,为充分总结这些成果、经验和规律性认识,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很有必要。
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工作,将其列入《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志书研编也受到业内院士专家的高度关注。首批成果发布会上,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侯增谦、陈毓川、裴荣富、李廷栋、赵文津、常印佛、郑绵平、任纪舜、康玉柱、莫宣学、多吉、王双明、邓运华等院士以及多位矿产勘查界专家学者出席。
据成果发布会介绍,《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是一项集大成、家底性、立典式的基础性工作,它填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矿产资源翔实志书的空白。研编工作自2014年正式启动以来,在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各级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质调查局精心组织600余家单位,组成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领衔、4000余名矿产地质科技工作者参加的研编团队,对百余年积累的海量矿产地质资料进行集成整理,并开展整体性、多层次、群体性的综合研究,目前完成了阶段性研编任务。
反映全国及各省(区、市)矿产资源全貌及重要成矿规律
据全国矿产地质志研编项目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介绍,研编《中国矿产地质志》,旨在全面总结全国及各省(区、市)现有矿种的矿产勘查和科学研究成果,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矿产勘查与研究成果,全面反映全国及各省(区、市)矿产全貌及重要成矿规律。研编工作包括32个省(区、市)、52个重点矿种、94个Ⅲ级成矿区带的志书编撰和重大区域成矿规律问题专题研究,以期实现四大目标任务:国家目标、科学目标、社会目标、人才目标。国家目标——汇总、总结全国及各省(区、市)全部矿产资源家底,为国家制定有关规划、发展矿业等提高矿产资源保证程度服务,为矿业、科技、教育界、社会各界开展业务服务。科学目标——充分吸纳各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一流专家参与志书研编,进一步丰富发展成矿系列理论,发展矿产地质科学。社会目标——成果将为社会大众提供全面、权威的中国矿产资源信息,普及地质矿产知识。人才目标——通过矿产地质志的编研实践,锻炼培养矿产资源领域的不同层次的技术骨干和领军人才,建设一流队伍。
“矿产地质志研编属于专业志书研编,与一般的志书不同,一般的志书主要写实;本次矿产地质志除了写实,还有对找矿过程、经验,找矿与成矿规律的总结。研编的基本原则是,以述为主,述论结合,论要有据。”陈毓川介绍说。
找矿有两个方面的成果,一个是资源量,一个是对矿的认识和经验。资源量可以提供给国家、矿业权人使用;而对矿的认识和经验,则可为以后找矿提供借鉴。此次研编的志书汇聚了中国已发现的全部矿产和矿产地、全国各类成矿区带的成矿条件和资源状况、各类矿产勘查与开发的历史,对每一个已发现的矿床进行定位、归类,建立了矿种全覆盖的矿床成矿系列,探索总结了成矿规律,由省级志书、重要矿产志书、成矿区带志书组成,分别以志、图、库、普的形式加以表达。陈毓川表示:“研编人员奋战8年,克服不少困难,成果得来不易!”
积极深化成果应用,服务资源安全战略
《中国矿产地质志》总主编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王登红研究员说,《中国矿产地质志》作为百年勘查成果的历史记录和成矿规律的全面总结,记录了在党的领导下开发矿业发展经济的百年历史,记录了全国矿产地质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奋斗历史,也记录了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而勇攀高峰的科技创新历史。
目前,《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
——按照矿种、矿产地和国域面积“三个全覆盖”原则,系统梳理核实了我国已发现的6.48万余处矿产地,基本反映了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现状。系统编制了新一代矿产地分布图、矿产地质图和成矿规律图,全面展示了矿产资源时空分布和成矿规律,研判了我国矿产资源潜力和找矿前景,为实施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战略提供基础支撑。
——构建了标准化的矿产地质志成果数据库,实现各行业部门百余年矿产勘查和科研资料的统一数字化集成,促进了信息资料共享服务,为信息化时代的矿产地质工作奠定了大数据基础。
——创新发展了我国“成矿系列”理论,建立完善了中国成矿体系框架,提升了我国矿床学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研编团队提出了全国矿床(成因/工业)类型三级分类体系,厘定了矿种全覆盖的矿床成矿系列、亚系列1000多个,构建了全国94个成矿带的区域成矿谱系和中国分时段的成矿体系。
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认为,矿产地质志研编不仅是记录历史的过程,还是推动基础地质研究、深化成果应用的过程。据介绍,此次《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编制了全国和各省(区、市)矿产地分布图、成矿规律图等专题图件及温泉分布图等特色图件,服务于政府相关规划、管理和决策;出版了一批矿产地质志普及本,为宣传矿产资源国情和普及地学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江西省是全国矿产地质志研编试点省份之一。在众多学者、专家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江西《区域地质志》《矿产地质志》《环境地质志》的研编任务,还完成华南洋—滨太平洋构造演化与成矿研究,对江西与华南的地质构造与成矿作用取得了一些新认识。据江西省“三志”总主编杨明桂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介绍,最主要的是华南洋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次构建了晋宁期古华南洋陆缘弧盆格局,厘定了古华南洋构造成矿域,建立了古华南洋成矿体系。从前研究认为,华南洋是一个岛弧洋盆,现在认识到是一个大洋;古华南构造成矿域与特提斯、滨太平洋构造域复合,形成了我国南部及邻国高原、大陆、海域、岛弧的构造格局。
研编试点省份云南省在矿产地质志研编中坚持以服务国家及地方需求为目标,边研编,边出成果,边应用,其成果应用于《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2021~2035年)》工作部署,《云南省矿产资源规划(2021~2025年)》《云南省自然资源图集》《云南省旅游及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等。
研编试点省份新疆,其矿产志系列成果已在新疆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地质调查规划、矿产资源国情调查等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在指导找矿实践中取得了成效。
还有一些地方应用研编成果直接指导矿区找矿预测取得实效:如在湖南锡矿山锑矿、广东大宝山铜矿、贵州遵义和松桃锰矿等的勘查工作中实现重要找矿突破,在川西马尔康、青海茶卡北山等地区促进形成一批战略性矿产勘查基地。
原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致信成果发布会说,这部巨著的问世,不仅本身具有学术价值、史料价值,而且体现了几代人为国探宝的历史功勋。这部巨著可为当代找矿人提供有效的指导,为地质院校进行矿产地质教育提供生动的教材,为广大地质人员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丰富的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