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新疆,天高云淡,色彩斑斓,处处呈现祥和繁荣的景象。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新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天山南北实现了从百废待兴到欣欣向荣的沧桑巨变,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引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新疆自然资源系统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强化政治担当、忠诚履职尽责,聚焦自然资源“两统一”核心职责,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力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严格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加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开发与保护并重,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近年来,新疆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为牵引,统筹划定“三区三线”,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十三五”以来,新疆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定并启用“三区三线”成果,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制度,在报批实施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三级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上,加快编制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建成覆盖自治区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不断提升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详细规划在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完善功能配置等方面的功能,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能力;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用地审批“硬杠杠”,严禁“三高”进疆;有序推进重点自然保护区、河流等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夯实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基础。
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新疆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力推进已闭坑矿山、政策性关闭小煤矿和砂石粘土矿治理,自然保护区1021个应退出矿业权全部整改到位、171个矿山完成恢复治理;查明未治理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并将治理目标任务分解下达至地(州、市),加快推进图斑销号。
同时,新疆大力实施额尔齐斯河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塔里木河重要源流区(阿克苏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规模化推动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投入1.56亿元,开展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土地整治,有效改善矿区地质环境;成功申报实施4个国家级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规划生态修复面积66.86平方公里;协同开展荒漠化综合防治,全力打赢“三北”攻坚战,将1547.78万亩适宜造林绿化空间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深挖资源潜力,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成矿条件优越。在这片辽阔土地上,大自然的馈赠格外慷慨,“山山有金铜铁、盆盆有煤油气”。进入新时代,新疆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谋划推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打造全国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
“十四五”以来,依托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新疆形成了锂、金、钛铁、锑、萤石等一批资源储量达到超大型规模的找矿成果,建成并巩固18处大型资源基地,阿勒泰、巴音郭楞等地新发现4N8级高纯石英矿,阿克苏新发现超大型锆铪矿,且末、乌鲁木齐等地实现本土油气勘查成果“从无到有”突破。目前,来自全国的1.5万名地质工作者奋战在天山南北,形成“找矿大会战”局面。截至2024年年底,新疆提前完成“十四五”14个矿种找矿目标。2022至2024年,新疆矿业权出让数量实现三连增,收益分别为144.6亿元、232.6亿元和290亿元。
这一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自然资源系统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矿产勘查、矿业权出让等工作,在组织保障、人员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自治区政府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加快推动找矿突破。新疆全面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大幅提升矿业权审批和出让效率;整合国有地质勘查队伍,重构地质勘查开发“主力军”格局,切实增强找矿技术力量;充实地质勘查管理、地质研究等机构力量,强化专家智库建设,助推战略性矿产勘查。
新疆争取自然资源部支持,推动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新疆围绕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开展战略性矿产调查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和国有资金出资的风险勘探投资基金可自筹资金开展战略性矿产调查,出让后除了返还有效调查投入资金外,还给予成交价一定比例资金补偿。
新疆还积极构建多元化地质勘查投入格局,组建总规模达18.01亿元的矿产资源风险勘探投资基金,自治区、地(州、市)、县(市)不断加大投入,拉动社会资金320多亿元开展油气及非油气勘查。
此外,新疆不断强化科技支撑,成立高能级“怀柔国家实验室新疆基地”,创建矿产资源与数字地质、中亚造山带大陆动力学与成矿预测等重点实验室等;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建立三级野外综合保障体系。
今年4月,自然资源部召开地质援疆工作启动大会,以地质援疆工作赋能新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民生保障和改善。新疆矿业发展,未来可期。
牢守耕地红线,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十四五”以来,新疆牢记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以长牙齿的“硬措施”守牢耕地保护红线,修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围绕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耕地开垦费征收管理等出台一系列举措,积极构建耕地保护长效机制。
新疆坚持耕地保护优先,加强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推动落实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强化耕地用途转用监督,严格控制各类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严格审批,切实做到不占或少占耕地;调整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范围,将非农建设、造林种树、种果等各类占用耕地行为统一纳入耕地占补平衡管理;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奖惩机制,用好耕地保护考核奖惩基金,实现自治区年度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加强日常耕地执法监察,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大幅下降。
主动靠前服务,提升要素保障水平
新疆地域辽阔,未利用土地面积居全国首位。为盘活存量空间、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新疆一手抓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力保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一手抓土地资源高效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
新疆聚焦重大项目、重大平台等“六重清单”,推出保障重点项目用地“9条措施”、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20条措施”等,精准配置空间要素资源,调度解决各地用地报批难题。编发“一张图”看懂重大建设项目规划和用地手续办理、建设用地预审与规划选址及报件“最多审一次”标准化清单等资料,加密会审频次、规范审查要件、精简优化流程,将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用地批准和规划许可证合并办理,建设用地报批审查效率提高40%以上。2023年,国家能源集团能源集成创新基地落户哈密市。为推动该基地早开工、早见效,新疆自然资源部门靠前服务,高效联动,仅用15个工作日就办结用地报批手续。
同时,新疆严控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建设项目开工、竣工、容积率和闲置情况动态监测,实现建设用地供后开发利用全流程监管。各地加快推进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持续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近年来,新疆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率位居全国前列,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指标持续下降。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指导下,各地自然资源部门持续强化要素保障,乌鲁木齐、博尔塔拉等上线“土地超市”,让项目从“被动等地”转变为“主动选地”;昌吉回族自治州建立州县两级联动与调度机制,实现重大项目用地快报快批;阿勒泰地区提供土地利用信息查询服务,帮助项目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
“未来,我们将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持续提升用地审批质量和效率,确保用地符合管控规定、审批规范高效有序。”新疆厅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处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