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科技护航绿色矿山建设
——我国矿业行业建设绿色矿山纪实
绿色矿山建设既是矿业领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又是推动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深入,国家层面针对绿色矿山建设的政策引导愈加清晰,措施也愈加具体。为促进我国绿色矿山建设稳步推进,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完善政策规范绿色矿山建设
近年来,发展绿色矿业、绿色矿山建设先后被写入国家“十三五”“十四五”规划纲要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等重要文件。
2017年,原国土资源部等6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当时对绿色矿山的定位为少数优秀矿山,旨在通过树立千家绿色矿山典范,示范引领建设进程。
此后,在多年绿色矿山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相关部门在管理体系上推动开采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矿区环境生态化以及矿区社区和谐化,矿业正逐步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
由于矿业的特殊性,不同区域、矿种、规模、开采均存在一定程度差异,需要不同层面的标准相互配合。期间,自然资源部还专门针对非金属、化工、黄金、煤炭等9个行业发布具体的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同时,一些地区也结合当地矿产资源特点出台地方规范。据统计,目前已有19个省份颁布了80余项地方标准。此外,一些国有或民营的大型矿山企业也制定发布了针对自身绿色矿山建设的企业标准。
2024年4月,自然资源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各地要立足矿业发展实际,推动新建、改扩建、生产矿山全部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到2028年底,绿色矿山建设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持证在产的90%大型矿山、80%中型矿山要达到绿色矿山标准要求,各地可结合实际,参照绿色矿山标准加强小型矿山管理。同时,《通知》还从责任主体、第三方评估、动态名录管理、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要求。
至此,在历经此前倡议探索、试点示范后,我国绿色矿山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要分类施策,给出了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的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
2025年,自然资源部新一批国家级绿色矿山遴选工作已部署开展。将又有一批满足《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评价指标》要求并表现突出的独立矿山企业被纳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
多地因地制宜加快绿色矿山建设
国家层面多轮政策的密集出台,体现了国家对绿色矿山建设的系统性推进,涵盖目标设定、标准更新、动态监管、财税激励等多个维度。而在地方层面也基于国家政策出台绿色矿山相关政策文件,制定了具体实施细则,强化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的监督考核。
此前,河南省发布实施了铁矿、锰矿、金矿等7个行业绿色矿山建设省级地方标准,持续完善绿色矿山评价体系和名录库出、入库机制。辽宁省开展全省绿色矿山建设三年行动,针对辽宁特色矿产“菱镁矿”出台单矿种省级绿色矿山建设规范。宁夏出台煤矿、水泥灰岩矿、砂石土矿、非金属矿等4项地方绿色矿山建设标准,构建“能进能出”的绿色矿山名录管理机制。
2025年3月,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为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部署启动“绿色矿山数智赋能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推进“绿矿智用”场景建设,为找矿工作部署、矿区范围划定、规划空间管控及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提供支撑。
福建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全过程,以科技创新推动矿业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目前,福建省绿色矿山数量已增至45家,其中,国家级绿色矿山17家、省级绿色矿山28家,涵盖金、钼、铁、铅锌、无烟煤、萤石、高岭土等多个矿种。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也在此前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发布了《绿色矿山建设规范第1部分:非金属矿行业》等9项绿色矿山建设系列地方标准,促进矿山企业摒弃落后的开采方式,采用先进、环保的开采技术,最大程度提高资源开采回采率与综合利用率。同时,严格遵循 “边开采、边修复”原则,对矿山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与排放作出了细致规定,有效减少矿山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这标志着内蒙古在绿色矿山建设领域再次取得重大进展,为矿山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指引。
行业相关专家认为,以全国范围来看,涉矿地区矿产资源禀赋不同,矿山企业技术装备不同、技术力量不同,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区域实际,“一地一策、一矿一策”制定建设计划,明确建设目标,分期、分批、分阶段逐步达到绿色矿山建设要求。
人工智能赋能绿色矿山建设
绿色矿山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与研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智慧矿业发展。
在开采方式上,矿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开展装备升级和技术改造,以智能化手段助推绿色化发展。
鼓励矿山企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工艺装备升级改造,采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是绿色矿山建设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我国矿山智能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科技创新方面,批准建设5个矿山智能化相关的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一批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取得突破。标准引领方面,发布《矿山智能化标准体系框架》及《智能化矿山数据融合共享规范》,打破了“数据孤岛”。政策激励方面,在推动煤矿产能核增、安全生产标准化、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方面予以支持,将智能化装备纳入大规模设备更新支持范围。
在西藏自治区,智能矿山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西藏采矿业实现用无人驾驶智能矿卡、自动化钻机等减少人工干预,用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优化生产流程,用大数据和AI技术精准定位矿藏等看似科幻的场景,在如今的西藏智能矿山建设中已屡见不鲜。数据显示,西藏自治区14家采矿企业中,巨龙、华泰龙、玉龙智能化自评基本达到4A水平,其他矿山企业自评基本达到3A水平。
在福建省,科技创新在绿色矿山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龙岩马坑铁矿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尾矿和废石的充填采空区,有效回收了共伴生矿;宁化钨矿则建立了智能矿山系统,实现了井下无人运输的高效生产;山东黄金政和金矿则采用了国内领先的充填法开采技术,提高了资源回采率。涉矿领域的技术创新举措,为福建省绿色矿山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无人驾驶卡车24小时不间断穿梭在露天矿场,安全平稳地进行着剥离运输作业,综合平均效率达到有人驾驶效率的90%。“少人巡视、无人操作”智能采煤系统逐渐普及。
大数据、5G通信技术则助力绿色矿山建设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
在湖北省,“5G井下融合组网+5G智慧喇叭系统建设”为矿场的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5G通信、物联网、北斗高精定位、移动云数据中心等创新技术,可实现井下巷道各区域的无线覆盖。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煤炭行业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年产千万吨级煤矿增至83处,采煤机械化程度达99.32%。同时,智能化煤矿建设加速推进,智能化产能已占总产能的50%以上。
针对煤炭行业智能化,国家能源局提出,将加快推进煤矿智能化迭代升级,重点推进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智能化改造,继续组织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试点示范,提升常态化运行水平,力争2025年底实现大型煤矿智能化。
应急管理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全国建有1642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有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达859处,有30余类2640台(套)机器人、1328台无人驾驶车辆推广应用,1.7万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而中国矿业大学发布的《2024智能矿山与无人驾驶行业蓝皮书》显示,我国智能矿山蕴含着万亿元级市场空间,预计到2030年,我国智能煤矿市场空间将达到14105亿元,非煤矿山的智能化市场规模预计将达9107亿元,两者合计的市场空间将超过2.3万亿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演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深刻调整,能源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就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矿业绿色低碳发展。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量,要实现采矿安全高效最大化,就需要加速智能化采矿技术的研究、推广、应用,尽早实现大型自动化设备的国产化。
自然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1000余家国家级绿色矿山和3100余家省级绿色矿山。不过从总量看,目前认定的绿色矿山约占全国矿山总数的14%,接下来仍需加紧发力。当然,绿色矿山建设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要根据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变化对评价指标进行及时调整,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巩固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