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举行视频会议,13位委员立足本职工作,分别围绕经济、工业、生态、文化、科普、法律、区域协调发展等内容作大会发言,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例如完善大科普格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优化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环境……委员们的发言中不乏与矿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谷树忠:
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历史性、转折性、 全局性的成就。矿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将生态保护贯穿于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使现代矿业能够反哺青山绿水,进而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扎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
要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持续保护修复生态方面,科学划定并严格遵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同时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因地制宜、持续高效地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在持续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各地应加快推动能源等产业低碳转型,推进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应用,增强农业、城市等重点行业、重点地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在持续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方面,健全机制、优选模式、化解矛盾、防范风险,持续高效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同时加强信息、技术、政策、投资引导支持,加快生态修复等生态产业发展,为生态与经济相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提供新动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高鸿钧:
完善大科普格局,以科普现代化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作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任务。作为科学普及的一部分,开展地学科普有利于人们科学、合理、高效地认识、开发、利用和保护地球。
我国科学普及潜力巨大,当前迫切需要开创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大科普”新格局,通过科普现代化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一是完善多方协同的社会化科普工作格局,把科普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加强科普法与教、科、文、卫、应急等领域“法法有效衔接”,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二是强化高端引领的专业化科普能力建设。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推动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观测站等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打造泛在、精准的信息化科普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加强科学与艺术的有机融合,促进科普创作内容的融媒体传播和表达方式的可视化,形成高质量的数字化科普产品。四是建立开放互惠的国际化科普交流渠道,开展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科学教育等全球共同关注的主题对话。同时,要树立全球科普观,加大科技创新成果在世界范围,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力度,增进国际科技合作共享。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李世杰:
优化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环境,提高竞争力和创新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我国涌现出一大批深耕细分领域、具有相当竞争实力的优秀企业,一部分成长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但是,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规模、发展速度还比较有限,需要进一步优化环境。
为此,建议加快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引导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开放资源,统一产业链利益。同时,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站前排、挑大梁、唱主角”的主体作用,引导各类创新中心建设共享实验室、共性技术平台、小试中试服务基地。此外,还应强化金融支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市场化资本通过战略投资、财务投资提供融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