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16日,以“为资源安全奠基,为绿色发展助力”为主题的2021中国探矿者年会在陕西省西安市召开。会上,院士专家们通过主旨论坛和专题论坛分别就矿产勘查行业前景分析、构建地质探矿国际竞争力、加快推进地勘行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等内容各抒己见。
做强主业
担当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重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在主旨论坛上介绍,2019年底我国就有15种矿产对外依存度高于50%,其中铬、镍、锰、铌、钴、锆高于90%,铂族元素、铁矿石高于80%,石油、铀、锂、铜高于70%,硼、铝、钾盐高于50%。“短缺矿产增加自供,立足国内是紧迫任务。”陈毓川说。
同时他介绍,我国矿产勘查市场投入从2012年的414.1亿元降到2019年的88.03亿元,探矿权数大幅下降,采矿权数及投入也不断下降。探矿工作下滑,找矿形势也十分严峻。“当前国家矿产资源形势和矿业形势严峻,危及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对此陈毓川认为,这是对地矿工作者的又一次考验。探矿者要坚持目标,不忘初心,开发矿业。同时他建议,坚持绿色矿业,实现发展矿业与保护环境共赢;制订绿色矿业标准及执行办法,逐步推进,全面实施。
“我们探矿者队伍要保住主业、保住精干队伍,也需要主动开拓、参与,甚至建立专业型团队,扩大服务。”陈毓川说。
持同样观点的,还有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彭齐鸣。他在题为《地质勘查工作使命与发展方向》的专题报告中分析了地质勘查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以及当前地质勘查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他认为,基础地质工作是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保障,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和全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必须超前部署、连续推进。要全面认识新时代对地勘工作的新需求、新要求,科学定位和布局地质勘查工作。新时代地质勘查工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明确行业发展战略、做强主业,如高度重视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开发;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如加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和地质基本功训练;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如加强基础地质研究和勘查技术方法研发与应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技术。
目前,地勘单位改革进入深水区,立足长远、明确主业显得更加重要。“要充分认识地质勘查工作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增强职业自信和行业发展信心。拓展服务领域不能忽略矿产勘查开发,走市场不能忽略地质本行。”彭齐鸣说。
放眼全球
加快提升矿产勘查行业国际竞争力
新形势下,“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加剧了市场对新能源新材料相关矿种的竞争,矿产品供应事关国家经济安全。近年来,全球大型矿企持续加大找矿勘探投资,2020年占全球总投资量的53%。其中,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为勘探投资最多的国家,而我国勘查投入仅为澳大利亚的22.7%,金属矿勘查投入仅为其1.8%。
那么,当前形势下,中国探矿者路在何方?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景河认为:“矿产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要加快构建地质探矿全球竞争力,要勇于‘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
他呼吁,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矿业政策,让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成为资本乐于投资的行业,进而以市场力量重新激发探矿者的找矿激情。“按市场规则改革是最佳选择。”陈景河还提出,按国际原则构建绿色勘查开发模式,高于国际标准构建绿色地勘和开发体系;推动找矿理论和勘查技术创新,以中国智慧和能力取得勘查新成果;科学界定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推动矿业开发转型升级。同时,还要着重构建中国地质探矿全球竞争力。“到全球成矿条件佳但找矿困难的地区去,差异化可能是取得成功的主要途径。以全球视野勇于走出去,以实现控制资源储量与中国消费量相匹配为己任。”陈景河说。
加拿大希尔威金属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冯锐也就中国矿产勘查行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客观分析,并对海外矿产勘查风险管控提出建议。
他认为,我国矿产勘查国际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组织、勘查技术和人力资源上。国内成建制的地勘队伍相对于国外的个体“合资格人”、临时组建的项目团队更具有稳定性和整体性,而且注重勘查技术和知识的系统积累。而我国矿产勘查国际竞争力的劣势,主要在于对海外投资地的投资环境、政策、法律法规不够熟悉;经济实力有限,融资渠道单一,无法并购有所发现的“棕地项目”;国际矿业勘查运作经验和运作管理人才不足,缺乏综合性管理人才等。同时,缺乏对国外矿产勘查“双轮驱动”(即“资源+社区关系”驱动)、“双许可”(即“政府许可+社区许可”)的战略理解。
在冯锐看来,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矿产勘查所面临的风险都是一样的,主要包括资源风险、政府社区关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经营和成本风险、无法持续融资的风险、国家政策风险、环境风险、劳工关系风险、合作伙伴合作风险等。
那么,如何提高我国矿产勘查的国际竞争力?“要发挥人力资源和勘查技术优势,海外避免‘绿地项目’,尽量并购有所发现的‘棕地项目’,缩短探矿周期。管理海外项目,可利用互联网云服务,实时掌握一线勘探进展,让高级地质专家在国内就可以指导多个项目。”冯锐建议。
积极转型
面对需求和市场优化调整结构
今年是地勘单位体制改革的完成年,地勘单位的发展改革和转型升级当仁不让地成为本次年会关注的焦点。
“适应形势,勇于迎接变化,一如既往做好本职工作。以中央和地方发展之需,从实际出发,主动建议,主动服务,尽心尽力。”陈毓川说,“地勘单位除了稳定逐步推进地质找矿工作外,还要对国家、社会最需要的领域予以保障,如重要基础建设、城乡地质环境及工程、农业地质、灾害地质、环境修复、深部地质、海洋地质等多方面的工作。”
彭齐鸣也认为,地勘行业改革发展要面对需求调整结构,增强市场意识,开拓国内外市场。
参会代表们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切身体会和建议。
中国矿业联合会秘书长车长波多年来从事矿产勘查、油气许可审批管理、潜力评价及战略研究、地质勘查及作业管理和地勘基金找矿管理等工作。他在专题论坛上作了题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制度创新与地勘单位发展机遇》的报告,为地勘单位拓宽发展视野提供了借鉴。他认为,地勘单位可以利用熟悉掌握相关油气区域基础地质资料、拥有一定数量钻探及物化探成果的优势,采取各种灵活的合作方式,与相关投资者合作参与油气探矿权招标拍卖挂牌,以此取得油气探矿权从事油气勘探开发。
陕西地矿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改革转型的地勘单位,2009年改制成为陕西地矿集团,2016年完成公司制改革。作为该省最大的综合性地勘队伍,陕西地矿集团围绕转型升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20年实现收入80亿元、利润1.48亿元,较改制之初收入和利润均增长了10余倍。
会上,陕西地矿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荆平介绍了该集团“紧跟地质勘查行业深度调整、积极谋划转型、积蓄转型升级新动能、不断调整思路和方向”的经验和规划:“十三五”期间,陕西地矿开始向城市地质、环境地质、旅游地质、灾害地质等“大地质”领域延伸,并逐步推进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实业;“十四五”期间,将努力创建全国一流地勘企业,打造“防灾减灾救灾”技术支撑主力军、黄河生态保护技术支撑主力军、秦岭卫士技术支撑主力军,实现由“地”向“矿”转型,进一步做强专业;向“大地质、大环境”转型,谋划长远;由立足“国内”向面向“国际”转型。
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党委书记汪燕林也介绍了该队加快动能转换、聚力迭代升级,争当美丽浙江先行者、自然资源发现者、城乡建设运营者和生态环境呵护者的经验和做法。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等单位的专家还带来了我国岩溶区生态修复实践、遥感技术与绿色发展、地勘单位发展地下空间应急救援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地勘行业发展的案例和做法。
“转型是路径,发展才是目的。”代表们表示,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是地勘行业面临的共同课题和难题,转型仍在路上,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