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亮出了2023年中国经济的成绩单,再次彰显了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潜力和后劲。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看高位推动,锚定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自然资源部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不断提升要素保障的力度与水平,推出了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一揽子举措;看地方作为,各地自然资源部门持续用好“政策工具箱”,助力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要素保障和高质量发展,代表委员建诤言、献良策、聚共识,为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强信心、增底气。
从高质到新质,要素保障为发展蓄势赋能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了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明确要进一步解决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民营经济乘风破浪,做好要素保障关键且必要。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商务部负责人表示,将会同有关方面强化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和科技创新支撑等。
从中央到地方,用地要素如何保障,代表委员牵挂于心。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带来了加快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他认为,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要在融资支持、满足用工需求、土地要素和能源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持续加力,增强民营企业高效平等获取要素的能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位列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首位⋯⋯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无疑是最热词汇之一。
聚焦产业向“新”,先进制造业的健康发展不容忽视。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围绕加快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推动飞行汽车应用等提出建议。他建议通过加强土地保障,统筹基础设施和资源配套,开展应用探索,设立飞行汽车运营示范区。
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全国人大代表、镇江市市长徐曙海思考的问题。在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他提出加强园区建设,全面编制园区发展规划,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土地等要素保障。
聚焦数据向“新”,充分挖掘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巨大潜能,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去年12月31日,国家数据局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许庆民带来了在提升数据要素价值背景下优化自然资源数据治理工作的建议,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强化自然资源数据治理顶层设计,统一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开展国土空间信息模型标准研制和建模示范,提升多元化数据采集和主题化数据加工能力,建立统一的自然资源数据资源目录和数据统筹管理共享机制。
在全国政协委员、西南财经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寇纲看来,数字经济的主要场景将是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和新型智慧城市。他建议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努力把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相融合,放大相互资源的价值。
从城市到乡村,让土地要素配置准、流动畅
土地,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作为基本的空间载体和生产要素,如何实现土地要素精准配置,为城市高品质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支撑,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是基础,要发展产业就离不开要素保障。”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横车镇九棵松村党委书记董振兴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存在土地要素盘活难的问题。他认为在确保粮食安全前提下,应优先考虑怎样更好保障农村的产业、项目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表示,部分农村的耕地、住宅和宅基地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鼓励农民盘活利用好闲置资源,提高农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破解宅基地闲置浪费的问题。
如何盘活农村闲置土地、促进城乡要素融合?这是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浙江省委会副主委王丽萍的研究课题。去年,她深入乡村调研走访,发现由于农村资源盘活利用途径不畅,导致“缺地”成为不少地方推动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落地的主要瓶颈。鉴于此,她呼吁要多措并举盘活闲置宅基地等资源,破除政策障碍,唤醒“沉睡”土地,激发乡村活力。
“各地陆续落地实施的国土空间规划划定了城镇开发边界,但有的地方在划定时,存在对乡村发展考虑不足、预留发展空间较为紧张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研究员赵松建议,在严守“三条控制线”基础上,切实发挥村庄规划的引领作用,提升规划的前瞻性,进一步优化土地空间布局。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蔡继明长期从事土地制度改革和城乡融合发展研究。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带来了一份关于增强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土地保障能力的建议。基于中国大城市发展中普遍面临土地资源的约束,蔡继明建议增强城市化优势地区发展的土地保障能力,在取消对特大超大城市人口总量限制的同时,增加优势地区“计划性”土地供给;扩大宅基地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范围,增加优势地区“制度性”土地供给;而对于农业优势地区,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同时,扩大农业生产优势地区户均耕地规模,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土地保障。
“市场经济中,土地要素和劳动要素只有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其创造财富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蔡继明期待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不断优化,城乡要素有序流动活力能够持续增强。
从矿产到海洋,汇聚澎湃动能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强化重要能源和关键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是当务之急。今年全国两会上,保障能源资源安全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学术副校长金双根深耕测绘遥感科技领域多年。针对我国煤系气大产业发展,他建议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安全监测预警体系,为能源安全提供更优质的空间信息技术支撑。
手中有矿,心中不慌。2024年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强调,加大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
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黄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卢进看来,推动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投入体制机制综合配套改革,对实现企业增储上产、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他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和产业引导力度,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支持机制,例如出台系列鼓励勘查投入的保障性举措,推动建立专门风险勘查基金等。
“向新质生产力发力,要开拓生物、能源、海洋、环境等前沿交叉战略领域,抢占极地、深地、深海、深蓝等未来竞争制胜点。”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校长龙腾如是说。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从近海到深海,如何夯实要素保障,实现向海而兴,备受关注。
浙江的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日前,浙江发布的《海域立体分层宗海界定技术规范》正式实施,标志着浙江用海进入“三维时代”。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厅长邢志宏表示,基于浙江海岸线较长这一资源禀赋,浙江自然资源部门将在航运服务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并持续推进深远海的开发利用,助力海洋强省建设。但是,保障的前提是守护好海洋生态。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首先要强化规划引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舟山市市长徐仁标表示,舟山将统筹海洋产业分工与布局,把舟山独特的区位条件、资源特色、海岛空间等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
“随着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用海矛盾日益突出,渤海海域风电、光伏场址与油气矿区重叠面积约占矿区面积16%,单独开发海上风电会导致海域资源浪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东进认为,实现融合发展,可有效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他建议统筹海洋经济产业空间规划,加强陆海统筹顶层设计,做好区域协调,避免无序使用和重复浪费,有序推进从近海向深远海的融合开发进程。合理规划用海空间,简化融合开发项目审批流程,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