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共建共享 共迎蓝色未来——自然资源部门“一带一路”海洋合作成果综述
日期:2023-10-19     来源:自然资源部网站    浏览:156    
       张骞策马西行,郑和扬帆远航,在世界历史版图上,两条“丝绸之路”,恢宏而壮美。
  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
  2023年10月10日,《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发布,介绍共建“一带一路”10年来取得的成果。
  一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交融新时期。
  今天,中国自然资源部门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国家相关机构“共商共建共享”,蓝色伙伴关系持续加强,海上务实合作不断深化,海洋科技交流稳步推进。海洋的世界与开放的中国,共迎蓝色未来。
  “蓝色朋友圈”不断扩大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是深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行动指南。
  多年来,自然资源部推动落实领导人外交成果,着力发展蓝色伙伴关系。在2022年联合国海洋大会期间,中国举办的“促进蓝色伙伴关系共建可持续未来”边会上发布了《蓝色伙伴关系原则》、发起“可持续蓝色伙伴关系合作网络”和“蓝色伙伴关系基金”,蓝色伙伴关系机制愈加成熟、内容不断丰富、合作更富活力。
  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举办雅加达论坛,不断增进各方对构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的理解。与有关国家签署海洋合作文件,举办联委会会议、研讨会和培训班,开展联合科研调查和能力建设,不断深化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自然资源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探索创新共建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的机制,增强中心活力,更多造福本地区海洋科技发展。
  “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已举办7届,是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主要平台。
  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作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一项重要活动,已成功举办7届,成立了东亚港口联盟等5个国际合作联盟,吸引了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家企业和机构参展。论坛和东亚海洋博览会已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海洋论坛和知名海洋展会品牌,成为深度融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中非海洋科技论坛已连续召开4届,是推动落实中非合作成果、促进中非蓝色伙伴关系的重要举措。2023年,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研讨会召开,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在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埃及国家海洋与渔业研究所亚历山大分部分别成立。
  2017年和2022年,中国—岛屿国家海洋合作高级别论坛在中国福建平潭召开。《平潭宣言》《海岛可持续发展倡议》,增进了中国同岛屿国家的合作关系,拓展了合作领域。
  2017年,我国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首次将“北极航道”明确为“一带一路”三大主要海上通道之一。2018年,《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强调,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倡导北极圈国家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倡议,极大地拓展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缘范围。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与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太平洋海洋研究所、全俄海洋地质和矿产资源研究所在合作研究、人员交流、联合调查航次实施、合作实体建设和联合举办科学研讨会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务实合作,开展了落实“冰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具体实践。
  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列入论坛成果清单。
  《设想》提出,中国政府将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遵循“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开放合作,包容发展;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共商共建,利益共享”的原则,致力于推动联合国制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海洋领域的落实,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国家开展全方位、多领域的海上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推动建立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铸造可持续发展的“蓝色引擎”。
  截至2022年,中国自然资源部已与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海洋合作关系。随着“蓝色朋友圈”的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海洋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海上务实合作不断深化
  作为一种世界公认的海洋治理的有效工具,海洋空间规划是当今国际海洋合作交流的热点领域。
  我国在海洋空间规划领域起步较早,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编制和实施海洋空间规划上已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方法和标准,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与已经开展海洋空间规划的国家相比,还有一些沿海和岛屿国家面临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困境,海洋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作为我国首例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国家编制的覆盖全海域的海洋空间规划,中国—柬埔寨海洋空间规划获得了柬方的高度认可。
  2013年以来,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与柬埔寨相关机构建立了稳定的海洋空间规划长效合作机制,创新“海洋空间规划+”模式,围绕数据收集与共享、规划编制与实施、海洋公园建设与区划、技术培训与能力建设等开展“十项联合行动”。建设了中国—柬埔寨海洋空间规划联合实验室,为开展柬埔寨海洋空间规划研究、实施、能力建设和交流提供平台化支撑。共同编制的《柬埔寨海洋空间规划(2018-2023年)》被确定为柬埔寨首个海洋领域指导性法律文件。
  中柬海洋空间规划合作的故事,入选中柬建交60周年纪录片《家在青山绿水间——信任如树》,于2018年7月19日中柬建交纪念日当天在多国媒体平台播出。
  通过中柬项目的实施,海洋空间规划国际合作的新模式基本形成。在此基础上,我国与泰国的海洋空间规划合作也取得了实质性成果。
  泰国兰岛是国际知名旅游岛,受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一度面临困境。中泰相关机构于2016年启动了兰岛海洋空间规划编制。2018年,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编制的首批泰国兰岛及周边海域海洋空间规划成果,移交泰国资源环境部。该部相关负责人评价说,兰岛项目的实施,实现了中泰海洋空间规划合作研究成果在泰国的落地,开启了两国在这一领域合作的新篇。
  从2018年开始的5年来,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设立并实施了“推行海洋空间规划,助力蓝色经济发展”海上丝路项目,先后与18个沿海国家和海岛国家、3个国际组织签署“海丝项目”合作文件30多份,建立了支撑项目实施的海洋空间规划研究院、海洋空间规划技术重点实验室、海上丝路项目综合业务平台。
  在海洋空间规划合作不断推进的同时,海洋经济规划领域的合作也在进行。
  2016年,佛得角海洋经济部部长若泽·贡萨尔维斯致函中国驻佛得角大使杜小丛,请求中方为佛得角圣文森特岛海洋经济特区规划项目提供技术援助。2018年3月,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与佛得角外交部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订了《援佛得角圣文森特岛海洋经济特区规划项目实施协议》。此后,双方开展了充分的交流互访,项目所形成的成果列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达成的重要成果之一,于当年10月在佛得角首都普拉亚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佛得角共和国政府关于援佛得角圣文森特岛海洋经济特区规划技术援助项目的交接证书》。
  由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完成的《佛得角圣文森特岛海洋经济特区规划》,在佛得角政府制定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圣文森特岛经济特区建设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参考规划提出的建议,佛得角政府成立了圣文森特岛“海洋经济特区管理局”,制定了“圣文森特岛海洋经济特区投资政策和奖励措施”,根据规划提出的特区港口布局方案举行了圣文森特邮轮码头国际招标,并与中国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大学就特区建设达成诸多合作意向。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共建国家中,关于海水淡化的故事,同样“润泽”民心。
  2014年12月,马尔代夫首都马累市水务公司海水淡化厂失火,导致马累15万人缺乏饮用水。马尔代夫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危急时刻,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应邀派出技术团队驰援,为马累海水淡化厂加快恢复供水提供了重要技术援助,得到了马尔代夫政府的高度赞赏。
  2017年,吉布提最大的工业项目——“阿萨勒盐湖溴化钠项目”开工在即,却面临着严峻问题:当地淡水资源匮乏,工程用水成本高,且不能稳定供水,项目无法按时启动实施。得知这一情况后,天津淡化所针对吉布提研发设计了“集装箱式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不仅解了工程的燃眉之急,还极大地降低了工程成本。
  2020年9月,中国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与沙特阿拉伯盐水转化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2023年9月,中国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与沙特国际电力与水务公司签署了《关于海水淡化项目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在海水淡化设备与材料、工程运维、浓海水化学资源提取、水回用、海水淡化环境影响监测和评估、标准化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推进中东北非、中亚区域及中国等多区域的海水淡化潜在项目开发。
  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文莱、佛得角……一个个海水淡化共建项目,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用水问题;大批国际人员参加了我国组织的海水淡化研讨会、培训班,成为知华友华的海水资源利用技术和管理人才……在海水淡化水“灌溉”之下,国际友谊之花愈发娇艳。
  2021年和2022年,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连续两年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上的46个国家开展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发布了共建国家海岸带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评价报告。
  优势互补、互利共赢。10年来,多领域的海上务实合作不断深化。
  海洋科技交流稳步推进
  在《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中,“‘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系统’持续业务化运行,范围覆盖共建国家100多个城市”写入“促进全方位多领域互联互通”成果。
  “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系统”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发运行。该系统采取“7+2”建设模式,包括海面风、海浪、风暴潮、海啸、搜救、溢油和海洋温盐流7个预报分系统,以及“海丝路航行安全保障服务信息平台”和中国海洋预报网海丝路专题频道。
  “海丝路航行安全保障服务信息平台”与外交部“平安丝路”项目对接,“平安丝路”网站开设港口海浪预报、风暴潮、海啸预警等信息专栏。平台现有注册用户290余位,累计访问量达53100余次。
  在“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系统”为海上互联互通保驾护航的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也在为南中国海周边国家防灾减灾提供重要公共产品。
  2019年9月16日,IOC秘书处签发“关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于2019年11月5日启动正式运行的通函”,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用户手册作为正式技术文档一并发布。该中心依托我国建设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与减灾系统,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承建。
  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的国际预警服务区域包括南海、苏禄海和苏拉威西海,覆盖了该区域主要的地震俯冲带,为南中国海周边的中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提供全天候的地震海啸监测预警服务,并组织开展该区域的培训、宣传教育等减灾活动。
  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运行至今,对南中国海区域发生的37次事件制作发布了41期产品,首份海啸产品平均用时7.3分钟。其中,2022年7月27日发生在菲律宾吕宋海域的7.0级地震引发了局地约10厘米的海啸波,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在震后约5分钟便发出了第一份预警产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IOC秘书处执行秘书弗拉基米尔·拉宾宁指出,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是太平洋海啸预警和减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联合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又一重大贡献。
  印度尼西亚是东盟最大的经济体。10年间,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实施了中印尼海上合作基金“中印尼海洋与气候中心联合观测站——比通生态站建设”、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西太平洋海洋技术应用推广试验区建设”、亚洲合作基金“中印尼海洋与气候中心发展——典型海洋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连通性”等项目。通过双方科学家的交流培训、海洋生态系统观测和管理经验的分享,共同提高两国在海洋生态观测和研究等方面的能力。
  10年来,“一带一路”海洋科技交流持续开展,南中国海区域海啸预警中心、中非卫星遥感应用合作中心等一批区域性平台成立。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的设立,为共建国家培养了近300名优秀青年人才,不断夯实海洋科技合作交流支撑。
  2023年10月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盛大开幕。其中,海洋合作专题论坛也如期召开,共商发展与合作,共享理念与成就。
  站在共建“一带一路”10周年的新起点,自然资源部门将开展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海洋合作,培育更多合作增长点,与共建国家相关机构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蓝色未来。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入会流程  |  矿联简介  |  网站管理制度  |  组织架构  |  章 程  |  缴纳会费  |  会员制度  |  缴费标准  |  联系方式  |  副会长单位  |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