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注意了 我国地质工作形势已发生重大转变
日期:2019-08-05     浏览:466    
        前不久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久违了,地矿部!属于地质的黄金时代》。文章说,地矿部培养了无数优秀的地质工作者,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写了那个属于地质的辉煌时代,成为老一辈地质人心中永不磨灭的记忆!尽管文章的标题看起来不那么太确切,但我们应该理解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这份发自内心、发自肺腑的真挚感情。

下面,我想就如何全力推进地质工作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略陈己见,就教于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及行业人士。

 继承与弘扬 “三光荣”精神,不断丰富与发展地矿文化,使它成为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本色,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永不枯竭的强大的精神动力与力量源泉。

 在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初期,地质工作凸显了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作用和基础作用。毛泽东主席指示:“地质部是地下情况侦察部。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周恩来总理提出:“必须继续加强地质工作,争取发现更多新的矿区和矿种,探明更多的矿产储量,以满足工业建设当前和长远的需要”。刘少奇同志在1957年接见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应届毕业生代表时说:“地质工作者是建设时期的游击队、侦察兵、先锋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广大地质工作者近70年的努力,截至2018年底,我国已发现矿产种类达到了173种。按矿种大类分,目前有能源矿产13种,金属矿产59种,非金属矿产95种,水气矿产6种。全国已发现并具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162种,亚矿种230个。

 过去几年,我国新能源和新兴产业所需战略性矿产资源储量增长迅速。页岩气储量从无到有,到目前为止累计探明地质储量已超过万亿立方米。2017年底,我国主要战略性矿产资源储量均实现了增长,特别是晶质石墨、金矿、钨矿、钼矿、锑矿、铝土矿等战略性矿产增幅在30%以上,天然气、磷矿、镍矿、铜矿、煤炭、萤石增幅明显。我国近年还在南海海域成功试采了天然气水合物,成为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领跑者。

 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我国建成了包括能源、钢铁、有色、化工、非金属及建材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矿业及其原材料加工工业体系。迄今,矿业开发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提供着95%的能源、80%的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我国因矿而兴的各类矿业城镇有400多座,矿业城镇人口约3亿人,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部分。

 地质工作在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也创造了内涵丰富的地矿文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路先锋,地质工作者们怀揣着为新生的共和国寻找急需的矿产资源、建设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以找矿立功为荣,坚持真理,攻坚克难,形成了以“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坚持真理的科学品格、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为主要内涵的“李四光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地质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地质工作与科技创新的实践,为地质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与不竭源泉。在“李四光精神”基础上,地勘行业形成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以后,与“李四光精神”、“三光荣”精神一脉相承,形成了“山东地质六队精神”、“浙江地质七队精神”、国土地质大调查的“青藏精神”,等等。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分析新形势、全面树立新理念、坚决贯彻新要求,探索并凝练出“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期地质文化,以此作为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精神指引。

 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与积累的精神财富,不仅夯实了地勘行业的硬实力,也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地质工作的软实力。我们要倍加珍视,化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与精神动力。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地勘行业面临的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绘就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提出了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了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这为新时代地质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我们必须看到,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由于长期的粗放式、压缩式发展,造成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在建设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这个大的宏观背景下,地质工作必须准确判断新形势,把握新任务、新要求,准备厘定自身的定位,确定正确的发展思路。那么,我们到底应当怎么来研判当前地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呢?

 首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需要地质找矿工作的有力支撑。

 近几年来,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经济形势尽显疲态。受此影响,全球矿产品需求动能持续减弱,全球矿业形势呈现的下行趋势没有根本扭转。

 我国的矿业形势难以独善其身,除了大多数矿产品价格下跌,矿业产值下降。近几年社会资金投入地质勘查的热情降低,矿产勘查投入持续下降。据自然资源部刚刚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地质勘查投入延续了近年来的下行趋势。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173.72亿元 ,同比减少12.4%。其中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的投入都在减少。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看到,从全球范围看,发达经济体的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升级,新兴经济体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全球范围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正在推进,将保持对矿产资源的稳定需求。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地质工作进入新时代,但我国基本的矿产资源国情没有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支撑作用没有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总体态势没有变,地质勘查工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先行和基础地位没有变。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经济发展基数大,对能源和资源的刚性需求仍将是当前及今后的“常态”。

 目前,我国城镇化水平虽然从整体上看已超过50%,但如按户籍人口算仅为35%左右。明显低于许多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准,也低于工业化后期标准75%,更是远低于一般发达国家77.7%的水准。可见,我国的城镇化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过程中。而这一阶段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机场;解决农民的进城问题,改善城市普通居民的住房条件,势必带动房地产和家电、家居消费用品等轻工业的发展。而这些都需要能源矿产和矿物原材料作为支撑,所以这个阶段也正对矿产资源消费强度最大的阶段。

 专家们测算,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时,煤炭需求量大约为25—26亿吨,钢铁需求量在经历 2012-2015年3.5-3.8亿吨的高峰期之后,回落到3亿吨,铜大约为640万—690万吨,铝大约需要1200-1400万吨,水泥需要12—14亿吨。客观地说,这些消费预测数据是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的资源底线。

 同时,随着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的不断推进,部分矿产,如锂、稀土、钴、钒、钛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消费量呈现上升趋势。再者,农用化肥生产中消耗的钾、磷矿产,能源生产中消耗的化石矿产,以及药品生产消耗的小量、微量矿物,仍有巨大的需求,且不能循环利用,还得依靠矿业。可见,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消费需求基本面没有变,对原矿的消费需求仍然很大,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大宗矿产品的消费需求仍将在高位运行。即便完成了工业化,要支撑我们这样一个经济体量巨大的国家的正常运转,无论是对于能源矿产,还是用作原料的矿产资源的需求,仍将是巨量的。在短期内,我国矿业发展的根基不会动摇,对地质找矿的需要仍然将维持在相当的水平上。

 其次,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开拓了地质工作新领域。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就实行自然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资源部要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着力解决自然资源所有者不到位、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我们感到,新的形势下,自然资源管理将发生几个重大趋势性的变化。第一,从分散到统一。“一类事原则上有一个部门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有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应该会得到全面贯彻。第二,从增量到存量。这是落实资源节约战略、实行空间用途管制的必然逻辑。在空间开发方面,将通过划定红线、增减挂钩等措施,管住总量、放开流量、盘活存量,提高空间治理效率。在资源调查上,将从宏观的变化量调查,逐步细化到存量空间的调查,为未来的存量资产开发利用做准备。第三,从资源到资产。这是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告别资源无偿占用时代,突出自然资源的资产管理属性,按照管资产的方式管理自然资源。这种转变,必然将呼唤更加系统和科学的资产评价管理。第四,从单一到复合。改革后,管理的空间领域变成了立体的、复合的。不仅要管土地,还要从调查的角度,管理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从确权登记的角度,管理房屋、林木等不动产和自然资源资产;从规划的角度,管理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基础设施选址、城市地下空间、地上建筑物设计方案等等。第五,从审批到服务。从注重事前审批,到更加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第六,管理手段从相对粗放向相对精细转变。自然资源调查职责统一之后,基础数据基本统一。同时,调查监测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也将为资源管理与生态环保提供最直接的监管数据。二是更加先进的管理手段。3S技术的大面积普及,互联网+手段的利用,都将极大提高精细化管理能力。

 这些职能的变化,加之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三深”战略等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与举措,将为地质工作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提供广阔的舞台。

 第三,地质工作呈现出新的趋势与动能,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地质工作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新途径、新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了可能与机遇。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在地质勘查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大数据、互联网、遥感探测等新技术与地质勘查交叉融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使地质勘查新动能日益强劲,为地质勘查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发展开辟了新领域。

 另据中科院院士赵鹏大撰文提出,近年来,随着大量智能技术和设备的出现,中国的地质工作已经迈入大数据时代,走向数字化与智能化。比如,现在的找矿工作就可借助云计算技术将找矿依托的四大系统——地球动力学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和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加以连接,达到自动提取、分析、综合和评价四个系统与找矿有关联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最后达到确认、圈定、评价区、矿床乃至矿体的目标。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与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协同合作,在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的基础上,成功研发了新一代智能地质调查系统---地质调查ABC工作模式,即人工智能(AI)+大数据(Big Data)+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工作模式,应用到1∶5万区调中,极大提高了区调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提升了破解关键地质问题的能力。该系统根据地质大数据的特点,集成了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方法,重点开展了地质大数据非结构数据(定性数据)、地质空间数据(定量数据)挖掘的研究与应用。这标志着我国地质工作自全流程数字化后,正式拉开了智能化的序幕。

 第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要求将促使地质工作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与要求包括: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加大对更多门类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调查、信息集成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新型城镇化特别是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开发利用,需要加大城市地质和三维空间信息系统建设;脱贫攻坚,需要加大对贫困地区地下水、地质灾害、土地质量、矿产资源、地质环境勘查;能源资源安全保障,需要加大清洁能源和战略性新兴矿产勘查;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加大海洋地质工作;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资源集中区的地质潜力评价、技术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等等。

 利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契机,不忘初心,总结经验,同时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转变传统工作模式和思维方式,服务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地勘行业在社会上影响力有所下降,业内人士也对行业前景产生各种疑惑。“老路走不通了,新路如何走?高质量发展对地勘工作的需求是什么?转型升级如何实现?”面对层层递进的问题,如何给出有力的回答?

 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彭齐鸣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总体看来新时代的主要需求包括:传统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的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改善工作环境;办法是,地质勘查和矿业发展中要实现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通过现代产业接替,实现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交融,从根本上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等。

 就地勘行业而言,当前正呈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变化。如:传统地质勘查市场容量相对缩小,但新的发展领域不断拓展;传统增长动力逐步减弱,但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形成;传统治理模式趋于弱化,但新的改革正在推进。从粗放式增长方式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熟悉的传统工作方式正面临巨大冲击。高质量发展既是压力,更是动力。因此,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破解行业发展关键问题。下面,我也就地质工作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第一,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经济发展对相互之间的资源、环境与生态的影响不断加大,并成为事关人类发展前景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传统学科交叉渗透、现代信息与观测技术发展共同驱动了地球系统科学的形成。从20世纪末开始,地球科学界在制定其地球科学发展战略时,较为一致地选择了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框架的战略方针,关注海、陆、气相互作用的多学科集成研究及地球系统相关研究,强调与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目前,地球系统科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调查与评价、观测与探测、建模与预测。三者构成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技术框架,对地质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地质机构发布了一系列发展战略报告,其共同点是:确认满足社会需求已经成为地球科学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确认发展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性。

 地球系统科学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幔、地核以及近地空间视作密切联系的整体,通过传统学科交叉渗透和现代技术应用,为经济社会面临的自然资源安全、生态系统管护、气候变化、自然灾害防治等重大问题的解决展示了一种新的图景。因此,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推动我国地质调查工作战略性结构调整,既是顺应地球科学发展潮流引领地球科学发展的理论需要,更是服务支撑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需要。

 第二,地勘行业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期待,转变传统地质工作理念,由单纯地重视资源的生产价值向兼顾资源的生产价值、生态价值,并以生态价值优先的方向倾斜,将绿色发展作为地质勘查的命脉,将绿色勘查作为地质工作的的准入门槛。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贯彻生态文明战略思想,在资源与环境并重的模式下,我们需要转变传统地质工作理念,由资源的生产价值向生态价值倾斜。

 从资源环境约束的角度看,过去我国的经济体量较小,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现在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增速明显放缓,经济发展方式进入以质量和环境为核心价值的模式。绿色勘查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地勘行业的重要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矿产勘查作为绿色矿业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矿产勘查开发全过程,实施绿色勘查,已成为全国自然管理部门和广大地勘单位必须面对并破解的难题,也对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调整优化勘查开发总体布局。大力推进绿色勘查,确保地质勘查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已是地质勘查工作的底线与最起码的要求。

 地勘行业要在保持地质工作主力军荣耀的同时,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的理念,挥师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查明环境地质问题,提出治理方案和措施;开展生态地质修复工作,恢复、重建、改建受损生态系统;开展生态地质监测工作,为生态地质资源、矿产资源和矿山地质环境、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海域、流域、土壤、森林等生态系统修复、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保障矿产勘查工作的适度规模,要把新兴战略性矿产勘查纳入视野并作为重点。众所周知,地质找矿涉及到国家的长期战略发展问题。从设立目标找矿,到这个矿能用上,少则7~8年,多则20~30年。因为找矿周期长,现在用的矿都是前10年、前20年找到的;如果现在停止找矿,将来就可能无矿可用。

 地质找矿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是立身之本,不能盲目地跟着矿产品市场周期而波动。在目前,地质找矿,即解决资源能源的保障问题,仍然是地质工作最重要的服务内容。

 当然,地质找矿也要根据国家的需要与市场的需求随时调整规模。地勘单位要根据本地的资源分布状态,因地制宜地开展矿产勘查。就矿产勘查而言,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大力量,加强对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以及铀矿、地热、浅层低温地热等资源的地质勘查;同时,要把新兴战略性矿产勘查纳入视野。

 第四,地勘行业要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方针,将“走出去”开拓疆土的常态。在国内地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 我国地勘行业必须走出去。“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65个国家,有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主体是亚州、非洲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需求日增,正是我国与沿线各国开展矿产资源互利合作,发挥我国勘查开发优势的大好时机。

 近几年来,我国以建设“一带一路”为契机,通过与沿线国家签署产能合作协议和自由贸易协定,基础地质调查、资源能源合作开发、基础设施、重大工程等日益深入,为创新地质矿产合作模式、打造全球地矿产业链提供了新契机。

 同时,沿线各国也在加强地矿领域管理政策、技术标准、行业规范等方面的交流对接,消除矿业权市场、矿业投融资、矿业品贸易、环境准入、劳动用工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的“玻璃门”现象,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降低制度性成本,推动矿业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矿业国际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从长远来说,我国地勘行业要参与全球并购与投资,学会在国际市场生存与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大企业,学会在国际市场生存与发展,做大、做优、做强,向全球化公司转型,打造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才能在全球舞台长袖善舞。

 同时,树立国际化的经营理念,让自身品牌获得来自不同国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国际用户的认可,是我国地勘单位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地勘单位应当通过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尊重当地文化与宗教信仰、关心社区发展、依法合规经营,来进一步强化当地消费者对品牌的尊重与认可。

 第五,更加重视建设地勘文化和软实力建设使之成为地质事业薪火相传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力量。一直以来,地勘行业传承地质文化,弘扬“李四光精神”,继承“三光荣”优良传统,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物质世界日益丰富、价值追求日益多元化,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的地质人员来说,他们成长与生活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需要时时面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里面的世界很无奈”的现实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地矿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如何丰富地矿文化的内涵,如何吸引广大地矿职工对地矿文化的认同感,并且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真正成为地勘行业特别是年轻一代地质人员价值观的基因。要从“文化的核心是精神,精神的核心是信仰”的高度,研究和重构地矿文化的内涵,奠定地矿文化的深度,建设地矿行业的精神高地。我们不仅要系统总结并融入百年地矿文化建设成果、中华传统文化,也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更加宽阔的视野,研究如何从西方软实力学说,以及世界各国在以地质勘查过程所积淀的地矿文化中吸取有益营养;将地矿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研究与诠释,使之有机融合,反过来,为地矿精神提供新的血液与养分。

 我们要与时俱进,研究并吸收当今世界先进的地质文化,从而使我们的地矿文化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又具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一种文化软实力,为现代地矿事业发展提供动力、遵循、指引与方向。

 第六,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地勘行业改革。与一般事业单位比较,地勘单位所从事的地质工作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因此,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本着既要有利于规范管理,有利于调动地勘人员积极性,又要有利于促进发展的原则,根据地质工作的性质和地勘单位的具体特点,推进地勘单位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目前一些省份推进地勘系统事业单位改革的实践情况来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不乐观的情况。

 作为地勘行业管理部门,要继续关心与支持地勘单位改革,尤其是对具备条件的或者列入公益三类的地勘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同时,各地推进地勘事业单位改革要因地制宜,要允许他们有一个过程,要以促进发展、增强实力、改善与提高民生为目的,不搞一刀切。各地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项目、矿业权配置、地质装备更新改造升级、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为地勘单位转型与发展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地质勘查行业改革要“跳出行业看行业”,要从更高的站位来审视行业改革发展的方向,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设计改革的路径。重点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从政策导向紧跟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部署,明确行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实际,关注市场需求。同时,确定企业化改革的地勘单位,要多借外省区地勘系统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实际,转变思想观念,多想办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地勘单位企业化之路。

 新时代赋予地质工作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继续围绕两个“紧密结合”,进一步精准职责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主动作为,全力推动地质工作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再创新的辉煌。

赵腊平

来源《中国矿业报》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入会流程  |  矿联简介  |  网站管理制度  |  组织架构  |  章 程  |  缴纳会费  |  会员制度  |  缴费标准  |  联系方式  |  副会长单位  |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